close
專案管理三條線....

課堂上,只學到了用AC 、EV、PV三個數值(也是EVT三條線,Earned Value Technique,實獲值分析技術)來監測進度和成本是否超前和控制在預算內,也就是EV減PV等於SV(Schedule Variance),結果為正值時表示進度超前;EV減AC等於CV(Cost Variance),結果為正值時表示成本控制在預算內。
 

讀了James P. Lewis在Fundamentals of Project Management一書(中文版由經濟新潮社出版,書名:我懂了!專案管理,以下斜體字部份,表示摘錄自該書第八章:用實獲值分析控制專案)提到的實獲值分析法(earned value analysis),另一個名稱是變異數分析法(variance analysis),討論AC(另一種表示法是ACWP,Actual Cost of Work Performed,實際成本,實際單價×實際數量)、EV(BCWP,Budgeted Cost of Work Performed,實獲價值,預估單價×實際數量)、PV(BCWS,Budgeted Cost of Work Scheduled,計劃價值,預估單價×預估數量)三個值的變異數代表的意義,和形成的原因,才有辦法解決偏差問題。

每一次的過程檢討,你都要問以下三個問題:

1.我們現在在哪裏?(由三重限制的觀點來看)

2.偏差發生的原因為何?

3.如何處理偏差?



針對第3點,答案有四:

1.取消專案。不能隨便用,只有在即使投入更多金錢,也無法挽回頹勢的情形下,為避免造成更大損失不得已時才用。

2.忽略偏差。當你在可控制範圍,偏差量小到限制之內,可以忽略。除非有明顯跡象顯示,偏差量會逐漸增大到超過容忍範圍,否則過份計較偏差量,只會把事情弄得更複雜。

3.修正偏差,回歸原計劃。如加班、加人手、減少作業範圍或更改作業程序等。

4.修改計劃,符合無法修改之現況。



是的,PV值代表的是計劃基準-專案所計劃的累計花費,AC值是實際花費,EV值是那些被完成工作所應有的金錢價值,後兩者與PV值去做比較,得出來的就是變異數,也就是與計劃的偏差量。

偏差形成的原因和分析大致有以下三通則。讀這些通則時,我加入了用預估單價/預估數量/實際單價/實際數量的觀點去搭配分析,數學上的意義會更清楚。


通則一:AC與EV幾乎相等,且都大於PV

通常表示有除了工資以外的額外資源加入專案,而且發生這種事的可能性還不少。例如在你原來計劃中,考量到天候不佳,會耽誤幾天的因素,結果在分析期間,每天天氣都好得不得了,所以工作完成的情形比預期超前許多,但是每小時工資行情並沒有受影響,因此進度超前了,工資費用與完成的工作量仍保持一定比例,沒有上升或下降,亦即花費正常。


通則二:AC和EV幾乎相等,且都低於PV(EV低於PV,表示實際數量小於預估數量)

通常表示你使用的資源不夠。可能是有人混得太兇,也可能是老天不幫忙拼命下雨,或是工作成員說好無限期罷工等等。這類情況造成的後果,通常是你日夜趕工追上進度之後,花費也會隨著暴增。


通則三:當AC低於PV,而EV高於PV(表示實際數量大於預估數量)

表示進度超前且花費減省。這樣的情形發生,多半是由於當初的估計太過保守所致。另一可能性,就是你走運了,工作比你當初設想的要容易得多,有時候也可能是人們比預期的有效率多了。不過伴隨這類變異而生的問題通常是:你把可以和其它專案共享的資源給綁死了。經濟學家稱這種情形為機會成本。另外,如果你需要常常和其它公司競標同型專案,而你的估計總是走安全保守路線的話,有些案子你可能就標不到了。因為只要你用比較保守、高於平均值的數據出價,那麼你的對手只消使用平均數,就可以把標案搶到手了。


實獲值分析讓我覺得最精彩的是,SV(本文第一段)是進度偏差,是時間的函數,竟然可以化為成本單位。用數學來看就很清楚,SV是EV減PV,也就是預估單價×實際數量,減預估單價×預估數量,就是預估單價×完成的數量差異。由此可以發現,EVT使用的三條線,其實都是由單價和數量組成,本來算進度只要算完成的數量與預估的數量之間的偏差就可以,但EVT把進度和成本綁在一起,難怪可以化為成本單位。


凡是大道理,都是由最基礎的元素開展而來。

來源:http://blog.roodo.com/pmp543/archives/3608407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erry 的頭像
    Gerry

    Gerry HERE

    G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